作家马金萍‖“美庐”夜宴纪
“美庐”夜宴纪(随笔)
马金萍
本来,在我的人生旅途中,庐山只不过是我旅行的一个景点或者生命过往的一个驿站而已。我从未想过,我会以目前的这种方式与它结缘。更不会想到,有一天居然能在庐山的“美庐”来参加由仙人洞的道友们举办的宴会。
我最初知道庐山这个名字,那还是在小学时候,小学课本里有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短诗《望庐山瀑布》: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;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因为那时候岁数小,就整天琢磨,那个飞流直下三千尺、挂在庐山前川上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?琢磨了很长时间,终不得要领。后来,又读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短句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;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这才懵懂的知道,要想认清庐山的真面目,还真不能上这个山里去看它。得在外面看,才能看清。因此,尽管这些年庐山被旅游热给炒的挺火,但我一次也没有上去过。只是在影视中去欣赏去品味它云遮雾罩的秀美。
但庐山毕竟是人文圣山,从古至今,中国的很多大文豪都用他们手中那如椽的大笔,描写过庐山,写它的云雾,写它的劲松,甚至写它的传说。这些云雾和劲松乃至它的那些神奇的传说,一直诱惑着我,怎么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庐山认识庐山呢?
后来,年岁渐长,且喜欢上了文学,而且这个所谓的“文学”还成了我赖以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终身职业。这样一来,对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庐山,就更加感兴趣了。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,凡是看到有关庐山的书籍,就都要买来读一读。大约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吧,曾在一本描写庐山政治风云的书中,终于知道了庐山不但有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的前川瀑布,而且还有一幢很有名的别墅,叫做“美庐”。据说这幢别墅是蒋介石送给他的夫人宋美龄的。而且,那本书里还很风趣地写到,说有一年毛主席在美庐,曾指着刻在石头上的“美庐”的“美”字,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说,这个“美”字怎么解?工作人员就回答说,美就是美好,漂亮的意思。毛主席则笑着说,“美”字拆开就是大王八。看到这段描写,把我笑了够呛。心想,毛主席真聪明真伟大,竟然能把“美”字拆成大王八,这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人啊。从那之后,我就知道了庐山有个“美庐”,是蒋介石和他的婆娘住过的房子。房子前面有块石头刻着“美庐”两个字,如果把那个“美”字拆开,就变成了“大王八”了。但“美庐”到底是什么样子,为什么人们一说到庐山就会说到它呢?而且随着岁月的更迭和年轮的变化,这个“美庐”的名气越来越大了,在旅游热甚嚣尘上的今天,一幢很普通的房子,竟然还成了庐山的一处景点了。
于是,心里就“刺挠”的总想什么时候找机会上庐山去转一转,看看被毛泽东夸赞过的仙人洞,看看被他把“美”字拆成大王八的美庐。
机会终于来了。08年的春天,我因为参加某网站举办的笔会,有了上江西的机会。彼时,与我交往了40多年的老友、著名作家、诗人、书法家于秀溪大哥也正好在庐山脚下的九江蛰居,在微信上得知我来江西,就盛情约请我必须到九江来一趟,看看庐山,看看庐山脚下的白鹿洞、西林寺,看看白居易笔下的浔阳楼。
说心里话,九江的这些人文景观我不是不想看,但我更想看的是秀溪大哥本人。说起来,我已经有好些年头没有见他了。自从他退休后南下潮汕,隐居江南,先是景德镇,后又来九江,我跟他见面的机会真的是很少了。现在近在咫尺,我岂有不来之理?于是,笔会结束后,我就直接从景德镇来到了九江。当天大哥就带着我来到了庐山脚下的报恩观。在报恩观品茶聊天,畅谈以往,几十年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。那种亲情友情真是难以言说。但是,由于行色匆匆,再加上也可能是对庐山所怀有的敬畏之情吧,那一次我虽然来到了庐山脚下,但并没有上山。只在庐山脚下喝了几杯茶,撒了一泡尿,住了一宿之后,就匆匆告辞了。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。就这样在风雨中与庐山擦肩而过,与美庐和仙人洞擦肩而过了。
但那次在昌北机场跟秀溪大哥告别时,大哥跟我说,4月中旬,泰国淡浮院的老板李闻海先生要来九江。李闻海是潮汕人,著名的企业家,庐山仙人洞的吕祖雕像就是他捐献的。他4月份来九江讲课,并上庐山仙人洞去做法事活动,如果我能抽出时间最好来一趟,认识认识李闻海,见识见识仙人洞。当时我就爽快的答应了。
时光如梭,转瞬就到了4月中旬。我如约来到九江。在大哥的陪伴下,终于冒着大雨上了庐山,总算见识了这幢心仪多年的美庐。
美庐坐落在庐山牯岭东谷的长冲河畔,是一幢掩映在绿荫之中的英国券廓式别墅。“美庐”之所以有名,并不仅仅因为它是蒋介石夫妇在庐山的驻地,更是因为这幢房子与中国的近代史紧密相连,与中国近百年的世纪风云紧密相连。当年国民党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;当年国民党围剿中共中央红军的作战计划的制定;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;以及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,再加之“八一三”文告的出台;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对国共两党的“调处”……所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,无疑让这座小楼像庐山的云雾一样,在阳光的照射下,笼罩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而迷离的光环。
上庐山的那天晚上,在夜雨敲窗的静谧中,我怎么也睡不着了。我躺在酒店的床上,简单看了看有关“美庐”的一些资料,这才知道,这幢别墅并不是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。它始建于1903年,是由英国一个叫兰诺兹的勋爵建造的。1922年,兰诺兹把这幢别墅转让给了巴莉女士。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,为了表示对宋美龄的敬仰与热爱,1933年夏,巴莉女士将此幢别墅转借给了蒋介石夫妇居住,一年之后,巴莉女士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,正式赠送给了蒋夫人美龄。从此,宋美龄成为了这幢别墅的唯一的主人。
这幢别墅,前临长冲河,背依大月山,坐落的位置,其形如安乐椅。当时的国民党党魁蒋介石很喜欢这里的环境,并将其视为风水宝地。在他的眼中,“背山面水”正符合中国风水学说所推崇的格局。由于这里环境恬静优美,因此蒋氏夫妇非常喜欢,再加上蒋夫人美玲的名字里也有一个“美”字,于是蒋介石便把这幢别墅命名为“美庐”。从此,这幢本来很普通的房子,便罩上了一层层神秘而朦胧的面纱。
在离开庐山的那天,我终于见到了这幢别墅的真面貌了,那天,我站在它的面前,看着那些如蚁般排着长队等着一睹“美庐”真容的游客,看着那些在院内嘈杂的人群,心里真是五味杂陈,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在我的灵魂深处发酵着滋生着……
我把眼光从那些嘈杂排队的游客们的身上移开,让视线聚焦在“美庐”那精美庭园中,庭园里满目葱茏,珍木异卉目不暇接,带着庐山独有的味道的清风温馨扑面。庭院石拦旁的金钱松,高俊挺拔;别墅四周的庐山松,苍劲偃盖,虬枝屈铁,在清风的吹拂下,不时传来阵阵的松涛声。牯岭玉兰,盎然怒放,洁白的花色,散发着幽幽的清香;丛丛茂竹,露珠滴翠;卫矛枝横,暗藏箭羽。而那些依攀墙垣盛开的凌霄花,则红英灼灼,凌空抖擞;“五爪金龙”橙黄的花瓣上酒落着斑斑紫丹,花瓣遒劲,尤似龙爪。还有被誉为“活化石”的鹅掌揪,那形似鹅掌的叶片,还有五角枫、鸡爪槭,这里简直就是植物的博物园了……
“美庐”的庭园,似乎没有人工的雕饰,好像一切的布置都是随意而为。无论是依着景物迂回环绕的小径,还是那一株株丰茂秀美的绿植,似乎都是天然而成。我注意到,庭园里有一块天然裸露的石丘,上面铁镌刻着“美庐”二字,左下方刻有“中正题”的字样,据说,这几个字是蒋介石于1948年的8月亲笔题写的。这块貌不惊人的摩崖石刻,既是这幢别墅庭园的“点睛”之笔,也是蒋介石夫妇对“美庐”的钟爱的历史印痕。我不知道当年毛泽东把“美庐”的“美”字拆解成“大王八”是不是就是在这块石头面前拆解的?
但我非常知道,我不过是一介草民,面对这样的房子,面对这样的庭园,也只能跟那些如蚁般的游客们排队参观参观而已,我不会与这幢房子有什么交集的。但让我没想到的是,我这么一介草民,竟然有缘在这里吃了一顿晚宴。非常近距离的跟这幢别墅又亲密的接触了一次。
当然,这一切都缘于与仙人洞的结缘。
戊戌年的阴历四月十五——也就是阳历的5月28号,是吕祖诞辰一千二百二十周年的纪念日,仙人洞道院的王道长盛情约请我来参加这个纪念活动,于是我才又有了上庐山的机会,又有了近距离接触“美庐”的机会,并有了在“美庐”夜宴的“殊荣”。
5月28号那天,是吕祖诞辰的正日子。白天,道士们在仙人洞做了一天的法事。仙人洞的大护法、同时也是企业家的刘军先生,晚上便张罗要在“美庐”宴请来参加此次盛会的各界朋友。这次晚宴一共订了两桌,国内各道院各仙山洞府的高德大师都来参加了。菜肴的精致和美酒的醇香,对我来说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这一介草民能在这么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所在吃饭。那天傍晚,当车子拉着我,驶进这幢漂浮着淡淡的花香草气的庭园的时候,我的心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,虽然我已经走进过这个庭园一次了,但这晚的走进跟上次走马观花似的走进完全不一样了,这一次,我是上这里来做客来了,我现在已经是这个庭园里的客人了。我看着美庐那绿色的门、绿色的窗、绿色的栏杆以及绿柱、绿廊,特别是墨绿色的屋顶,和被“爬墙虎”覆盖的绿色墙面,以及被美国的凌霄籐爬满而终成绿色的墙体,再加之被灯光染成绿色的竹林,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一种静谧安宁而又清新的感受。
此时,在夜幕即将降临的美庐庭园里,我终于登上了它的十字型长石阶,走过了它那通透式的凉台,进入了一间装饰典雅、中西合璧的客厅。客厅里那猫眼绿的地毯,那墨绿的沙发,以及墙壁上挂着宋美龄不同时期的半身照片,再加上蒋氏夫妇在“美庐”生活的部分照片。那一瞬间,我仿佛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了历史,走进了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。那时候的蒋氏夫妇,也正是风华正茂的年岁,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到一起,正是在这幢别墅里,他们夫妇上演了他们人生的精彩大剧。
我在“美庐”的客厅里盘桓着,客厅的紧邻是当年“第一夫人”的卧室,室内的陈设基本保持原貌,居中有双人厅床,据说是用英国优质木料制作,床左侧放置一圆形雕花梳妆台,方柜上摆设着精致的象牙扇等物品。登上二楼,是委员长的办公室、会客厅、卧室,卧室的配置和宋美龄卧室相仿,却多了一张躺式沙发。办公室的斜对面,是侍从室第二处主任、在国民党里有着“文胆”之称的陈布雷的办公室兼卧室。办公室的左边,分别建有凉台和阳台,宽阔而安适。
我从蒋委员长的办公室走出来,一时间竟有些茫然, “美庐”,这幢曾作为蒋介石在庐山避暑的官邸,“主席行辕”,曾是当年“第一夫人”生活的“美的房子”,它所演化出的历史活剧,有政治的冷酷,也有生活的温馨,有夫妻间的爱情缩影,也有阴谋诡计的残忍。我知道,今晚的这顿晚宴,我吃的不是饭,喝的也不是酒,我吃喝的是一桌难以下咽的中国的近代史……
晚宴终于要正式开始了,我看着餐厅墙上悬挂着的当年蒋介石与毛泽东碰杯的黑白照片,看着当年毛泽东跟他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合影的照片,当我用手机把它们拍下来的那一瞬间,不知为什么,竟然神思恍惚,遐想万端,不知不觉间竟有一滴泪悄然地挂在了我的眼角……
2018年6月5日写于长春净月堂
作者简介:马金萍 男。民族,汉。本名马金平,笔名有马金萍、司马荒原等。吉林扶余人。文革后期毕业于吉林省扶余县第一中学。后因前途渺茫,遂入伍戍边,曾先后在在陆军40军120师360团一连当兵,后被选入360团文艺宣传队,因创作上取得的骄人成绩,两年之后又被调至120师文化工作队,先后任创作员、创作组长。转业后,被分配到吉林省扶余县戏剧创作室,任创作室主任。1991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高级进修班代职进修,主修戏剧文学、影视文学编剧,同年结业。1992年调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任编剧、艺术室主任、艺委会主任。系国家一级编剧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、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吉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、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、二人转艺术研究会秘书长等闲职。马金萍创作的歌词《大姑娘美,大姑娘浪》(孙连梦演唱)、《咱们屯里人》(赵本山、刘德华等演唱)、《老家大东北》(火风演唱)、《东北二人转》(小沈阳、沈春阳演唱)《永远伴随你一生》(阎学晶演唱)《情满西厢》(阎学晶演唱)《蓝河遗恨》(阎学晶演唱)《回杯记》(阎学晶演唱);(《东北人的歌》(王小利演唱)《高粱叶子窄、苞米叶子宽》(衡越演唱)《弹起吉他唱起歌》《努尔哈赤的故乡》《黑土地——生死之吻》《东北大粮仓》(日本、韩国等电视台多次播出)等,在国内外流行歌坛影响巨大。除歌词创作外,他的主要影视作品有:20集电视连续剧《海风吹过的乡村》、三集贺岁片《讨个老婆过大年》之《四喜临门》;10集电视系列剧《缴枪不杀》、电影剧本《镜泊湖的枪声》(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);电影剧本《代乡长主政》(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);48集东北风情电视系列剧《拉拉屯风情》;30集电视系列剧《恭喜发财》(与人合作)等;参与策划、创作的影视作品有百集系列剧《北方故事》(吉林电视台);千集网络微喜剧《关东微喜剧》、《荒唐县令》;网络电影《东北赌途》《东北山炮》;东北风情纪录片《关东大喇叭》《龙腾黑土地》等;其中20集电视连续剧《海风吹过的乡村》获1999年度全国电视剧评奖“飞天奖”, 并同时获吉林省文艺最高奖“长白山文艺奖”;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《白色的太阳梦》《中国文联出版公司》、《人在江湖》(电影出版社)、《黑道生涯》(电影出版社)、《线人》(新文化报连载,电影出版社)、《尘世浮情》(城市晚报连载)、《腐•败》(电影出版社)、《反贪局长自述》(中国电影出版社)、《黑色娱乐圈》(中国电影出版社)、《谁玩谁》(群众出版社)、《逃亡日记》(群众出版社)、《月光花园》《新文化报连载》、《谜底》(时代文艺出版社)、《交易》(新文化报连载);长篇报告文学《与死神搏斗的人们》、《光明行》;中篇小说有《原罪》、《宿罪》、《人欲》、《女犯》、《在掌声中死去的女演员》、《同时出现的三个妻子》、《爱到伤心才是情》、《爆炸》、《横祸》、《伪都》、《八卦》、《断落》、《在极乐园疯人院里》、《狼谷》等六十余篇。其中中篇小说《佛眼》获“关东三宝”奖。《同时出现的三个妻子》获“东北文学”奖。小小说《聋爷》获吉林省建国五十周年征文一等奖。在进行影视及文学创作的同时,主要从事戏剧、二人转、以及歌词和其他艺术样式的创作,出版有《马金萍剧作选》(上下卷);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型戏曲《皇帝出家》、《盘丝洞》、小剧场话剧《瀛台落日》、《鸳鸯扣》、《绝响》、《人欲》等。其中《鸳鸯扣》获戏剧文学奖;《人欲》获第四届全国戏剧文学奖优秀剧本奖。二人转、拉场戏作品有《矬乡长》、《挂风铃》、《盘丝洞》、《幸福鸟》、《生财有道》、《二姑爷拜寿》、《孙成打酒》、《济公新传》、《猪八戒照镜子》、《县长赶集》、《徐九经赶店》、《焦大骂园》、《大劈棺》、《劈关西》、《听声》、《招聘记》、《二大妈打庙》、《大炼活人(演出时易名为《顺水推舟》)》《黑吃黑》等150多部,二人转《矬乡长》获中国曲艺最高奖“牡丹奖”文学奖;拉场戏《生财有道》获吉林省政府最高奖“长白山文艺奖”。二人转《挂风铃》、《盘丝洞》、《矬乡长》、拉场戏《二姑爷拜寿》、《济公新传》、《上班》、《珍珠翡翠白玉汤》、小品《杠杆》、《谁帮谁》等分别获国家和省级会演一、二等奖。另外除此之外,还在各种期刊上发表戏剧论文、散文等各种文字数百篇,共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万字。《中国文化报》、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吉林日报》、《新文化报》、《城市晚报》、《戏剧文学》等多家媒体曾多次撰文刊载介绍、评论他的创作成就。国内50多家出版社编撰的各类人物辞典登载过他的词条。
马金萍往期文章导读
(点名字阅读编委作品)
名誉顾问:杨 炼
总 编:木子(枫叶丹)
作家诗人:《作家诗人名录》第八版
总编微信:tiantian19890902
投稿须知
1、投稿信箱241618280@qq.com 作品+简介+照片+微信号,所有投稿均视为“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”(不同意原创授权,请勿投稿)。一周未刊发,可自行处理。谢绝抄袭、一稿多投、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,文责自负,与本平台无关。
2、“赞赏”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(含10元);超过10元,2/3为作者稿费,1/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,无赞赏则无稿费,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,第五天起,后续赞赏不再发放,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。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,视为自愿赞助平台。
3、编辑部有文稿编排、版面设计权利,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、不提供制作预览。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,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。
4、以上文图为马金萍原创授权刊发,版权为作者所有;转载请联系我们。版权问题请咨询张立山律师,微信15352400696